2025年暑期,科研处以提升科研实力、促进成果转化、强化内外联动为核心,高效推进各项重点工作。在省市级项目申报与过程管理、学术交流与科研平台建设、科研团队培育、服务地方发展等方面取得显著进展,为提升学校整体科研实力和创新水平奠定了坚实基础。
赛场频传捷报,科研实力跃上新台阶。王红英教授团队的“数码管可视化检测软件的研发及应用”、杨菊香教授团队的“土壤修复技术在工程弃土资源化利用中的应用与推广”与柯程虎博士团队成果一同斩获陕西省科学技术奖三等奖,创下历史最佳战绩。从基础研究到成果转化,从省内嘉奖到全国亮相,科研人员用实力诠释担当,让学校科研实力稳步攀升,为服务地方发展注入澎湃动能。深耕“三项改革”,高层次科研奖励培育结出“金种子”。积极推进“三项改革”工作,第三届链博会上,聚焦“梧桐树科转行动”的调研报告作为西安市代表提交的相关调研报告获“2025全球供应链促进研究竞赛”优秀奖;在第四届“鼎湖杯”大赛中,信息工程学院柯程虎博士指导的华数云图团队携光通信成果与清北港校同台竞技,彰显硬核实力;组织申报46项成果参评第十七届陕西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一个个优质成果正成为冲击国家级奖励的“金种子”。
聚焦有组织科研,强化项目全过程管理。围绕科研管理与服务核心职能,积极推进暑期科研项目管理不断档、服务不松懈,全面保障学校科研项目申报、过程管理与系统建设等重点任务高效运行。截止目前,共计申报项目8类,其中国家社科基金后期资助项目6项,省部级项目112项,地市厅项目7项。协助马院、师范完成西安市教育局思政教育项目(115万)和雁塔区教育局心理健康项目(119.3万)两个大额横向投标并签约。
深化内外交流合作,提升学校科研影响力。充分利用暑假黄金期组织各科研团队积极“走出去、请进来”,参加高级别学术交流活动,加强与国内外高水平大学、研究机构和学者的交流,为后续联合申报项目、共同发表成果奠定了基础。机材学院王珍博士在第八届全国统计物理与复杂系统学术会议上做了题为“Effects of dangling ends on the thermodynamics parameters and kinetics property of the terminal RNA duplex”报告。由信息工程学院承办的“西安市首届密码科普大赛决赛暨闭幕式”在我校成功收官。校务委员鲍锋带队参加2025中国工业论坛新型工业化实践大会,拓宽科研视野,为学校科研工作与新型工业化实践相结合提供了新思路。
夯实科研平台建设,助力团队协同创新。科研平台汇聚资源作用显现,理工科重点实验室、人文社科研究基地等科研平台保持开放运行,为师生暑期科研提供了坚实的设备、场地和数据支持。组织生物学院申报陕西省“一带一路”联合实验室,进一步推动学校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的科研合作与交流。各学院科研团队利用暑期开展了深入的集中研讨和协同攻关,通过定期交流进展、共同解决难题,凝练研究方向,团队作战能力和凝聚力得到显著提升。经济管理学院陈光博士团队在国家社科基金的支持下,聚焦西部农户增收问题,深入陕西、甘肃、宁夏、云南、贵州五省,开展为期24天的专项调研,入户访问上千名村民,收集1022份农户问卷,整理出近10万字的访谈文稿。
擘画十五五蓝图,科研合作打开“新窗口”。立足“最懂西安”办学定位,精心绘制“十五五”科研蓝图,以“四链攻坚・十三院共强”行动纲领构建创新生态。深度融入秦创原与西安区域科技创新中心建设,积极推进陕西省知识产权局专利转化运营项目,专利转化渠道持续拓宽;积极对接西安交通大学技术转移中心杭州分中心、扬州(西安)域外创新中心,就技术成果跨区域转化、校企合作模式等议题深入交流,为校地协同搭建了新桥梁,进一步拓宽技术转化渠道。
新学期,科研处将在校党委带领下,与各学院、全体教师一道,凝心聚力,锐意进取,为推动学校科研工作再上新台阶而持续奋斗!
撰稿:孟瑜
审核:杨菊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