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 首页 > 质量文化 > 我与质量同行 > 正文

以“最懂西安”之魂铸质量文化之基

来源: 评估与质量监控办公室
发布时间:2025-09-03
浏览:


王晓翌

 

在千年古都的文脉滋养中,在西安建设国家中心城市的时代浪潮里,西安文理学院始终践行“最懂西安”的办学理念,坚持建设“特色鲜明的高水平应用型城市大学”的办学定位和“立足西安、面向陕西、服务社会”的服务定位,将“扎根城市、服务城市、引领城市”的使命融入血脉。当锚定“特色鲜明高水平应用型城市大学”的奋斗目标时,质量文化建设便成为连接办学定位与目标的精神纽带——它不仅是人才培养的“软内核”,更是校城共生的“硬支撑”。

一、质量文化的“西安基因”:从定位到共识的价值凝聚

质量文化的生命力,在于与办学定位的深度契合。学校的“最懂西安”是对城市历史、文化、产业、需求的深度理解与主动回应。这种“懂”,首先体现在质量文化价值共识的构建中。

(一)文化根脉的传承者:让“西安记忆”活在课堂里

西安作为十三朝古都,拥有3100多年历史、1100多年建都史,周风秦韵、汉唐气象在此积淀成独特的文化基因。学校将“文化育人”作为质量文化的底色,关学文化、书院文化进入校本课程,让“讲好西安故事”成为师生的自觉追求。

历史文化旅游学院文博专业与西安市文物局保护考古研究院合作,成立了西安文化遗产保护研究基地,进行考古文博资料整理和修复。与西安博物院、碑林博物馆共建“文化传承实践基地”,组织学生参与“文物解说志愿者”“非遗工坊学徒”等活动,让“西安文化”从书本走向大众视野。

(二)城市需求的洞察者:让“应用型”扎根现实土壤

“应用型”的核心是“用”,而“用”的前提是“懂”。紧密对接西安区域科技创新中心建设与重点产业链需求,通过实施“七个五”工作举措,构建了“政校企互动、产学研用结合”的教育生态系统,不断促进校城融合发展。政校企共建有近30个研究机构;精准捕捉“秦创原创新驱动”“西安‘北跨’战略”等重点领域的人才与技术需求。

2024年针对西安“银发经济”快速发展(60岁以上人口占比达21.3%),学校调整养老服务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增设“西安社区养老模式实践”课程模块;牵头成立了西安市养老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承办了养老护理员职业技能提升培训班等,在养老人才培养方面发挥了作用。

(三)校城共生的参与者:让“服务西安”成为日常自觉

质量文化的落地,需要“全员参与、全程融入”的生态,推动师生从“旁观者”变为“建设者”。

学校教师团队深入高新区科技企业开展“技术攻关”,机械与材料工程学院教师团队为陕西同力重工股份有限公司、西安陕鼓动力股份有限公司进行技术服务;化学工程学院教师团队对接西安兰德尔绿色能源发展有限公司签订合作合同,为中小企业解决技术难题学校与西安工业投资集团签订战略合作协议,推进校城融合,实现科技攻关与育人模式协调一致,助力工业经济高质量发展。

学生团队在“西安国际马拉松”“丝绸之路国际博览会”等城市重大活动中提供志愿服务,将“服务西安”内化为职业素养。2024年12月在西安糖酒会,外国语学院的翻译系志愿者为外国宾客翻译产品介绍、促成商务洽谈,让世界美酒佳肴更好扎根西安土壤,用外语讲好中国故事,一种不可或缺的温暖力量,传递着西安的热情与专业,这种“人人都是西安代言人”的氛围,正是质量文化最生动的注脚。

二、质量文化的“应用型”路径:从制度到行动的实践突围

质量文化不是抽象的理念,而是可操作、可落地的实践体系。西安文理学院以“应用型”为导向,构建“目标-标准-监控-改进”的质量文化闭环,让“最懂西安”从共识转化为行动。

(一)目标引领:以“城市需求”定义质量标准

学校打破“学科导向”的传统思维,建立“城市需求导向”的质量标准体系。在专业建设上,设置“城市关联度”“产业适配度”“社会贡献度”三大核心指标,动态调整专业布局——停招与城市产业匹配度低的9个专业,新增“社会工作”“人工智能”新专业。在课程建设上,推行课程大纲需经行业专家参与评审,确保“内容能解决城市需求,教学能培养应用能力”。

(二)过程监控:以“校城协同”强化质量保障

质量文化的生命力在于过程管理。学校建立“校内-行业-社会”三方协同的质量监控机制。

校内层面,成立“教学质量督导委员会”,重点监督“实践教学占比”、“校企合作深度”等应用型指标,实践教学学分占比较2024年提升5个百分点。

行业层面,聘请企业、行业担任“质量观察员”,定期反馈“毕业生岗位胜任力”“技术研发实用性”等数据。行业反馈“学生数字化工具应用能力不足”问题,学校增设“人工智能导论”等课程。

社会层面,通过“满意度调查”了解社会对学校服务城市的评价。2024年调查显示,78%的受访者认可学校“在文化传承、技术服务方面的贡献”。

(三)改进提升:以“钉钉子精神”打通“最后一公里”

自纠是质量文化的“最后一公里”,质量文化的成效,最终体现在问题整改的实效上。审核评估整改以来,学校建立“整改台账-责任到人-限时销号”机制,确保每个质量问题都有闭环。针对课堂传统式教学,学校建立“督导评议-同行评议-学生评教”三维自省体系,通过“晒问题、剖原因、找对策”,每学期末汇总学生评教数据,精准定位教师教学薄弱环节。2025年针对每个学院评教后5%的教师采取帮扶、绩效考核等方式,提升教师课堂教学能力。

三、质量文化的育人成效:从“合格”到“卓越”的人才跃迁

质量文化的终极目标是育人。实践证明当质量文化与“最懂西安”深度融合,学生的成长轨迹便与城市发展同频共振。

(一)“文化底蕴”成为学生的“第一标识”

历史文化学院学生参与“西安城墙文化解说”项目,累计为游客讲解80余场。学生团队在第六届中华经典诵写讲赛省赛中获得一等奖3项、二等奖4项,三等奖7项的成绩。

(二)“应用能力”成为学生的“核心竞争力”

2025年6月机械与材料学院华数云图学生团队的《光覆疆域 万物顺联——近地面远距离无线光通信系统》成果,在第四届 “鼎湖杯”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全国总决中与香港大学、电子科技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等顶尖高校的激烈角逐中,获得优异成绩,展现了我校在光通信领域科研成果转化与技术转移领域的突出实力。

(三)“服务意识”成为学生的“职业底色”

2025年7月,历史文化旅游学院“红研穆柯寨”团队深入西安市临潼区穆柯寨村,调研乡村振兴背景下乡风文明建设现状,协助整理民间故事,为村里文旅宣传建言献策,调研成果助力穆柯寨在乡村振兴。据统计,学校每年有超过60%的学生参与各类社会服务,累计服务时长超10万小时,“服务西安”成为刻在学生基因里的职业信仰。

四、质量文化的“城市大学”愿景:从特色到品牌的价值升华

当质量文化深植“最懂西安”的土壤,“特色鲜明高水平应用型城市大学”的目标便不再遥远。实践证明质量文化不仅是办学水平的“显示器”,更是校城共生的“催化剂”。

(一)特色因“懂”而鲜明

通过质量文化建设,学校已形成三大特色品牌:

文化传承特色:与西安市秦岭保护局共同开展“秦岭文化探源项目”,并编写出版了《秦岭祖脉:中国古人类起源与华夏文明起源探赜》,把守护祖脉的嘱托转化为文化复兴的行动力。

产教融合特色:2025年6月,西安市先进材料产学研合作科转联盟在文理学院成立。这是学校落实“秦创原梧桐树科转行动”的又一举措,是产学研多方携手,高校、政府、科研院所、企业及行业协会间的深度融合。

社会服务特色:2025年8月学校与氦星光联(无锡)航天有限公司、中国科学院微小卫星创新研究院、之江实验室、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第三十四研究所等9个单位共同编写的T/CIET1379-2025《卫星激光通信终端通用技术规范》团体标准正式公布并实施。该标准的出台填补低轨卫星激光通信终端在通用要求、技术要求、试验方法、检验方法及标志、包装、运输和贮存要求方面的标准空白,这一成果再次践行了我校“最懂西安”办学理念、坚守“服务社会”的定位。

(二)水平因“用”而提升

应用型的“高水平”,最终体现在服务城市发展的能力上。教学成果:获国家级教学成果奖1项、省级教学成果奖8项。科研转化:科转行动启动以来,‘四技’合同总额突破3亿元,服务企业900余家,依托省表面工程与再制造重点实验室开放课题开发的“超高速激光熔覆技术”更是精准“出击”,一举突破了石油、煤炭等领域高磨损部件的修复瓶颈,近三年为企业创造了超3亿元的经济效益。

学生荣誉:在“互联网+”“挑战杯”等竞赛中,以“西安社区智慧养老系统”“秦岭生态监测无人机”等作品屡获佳绩,2025年上半年获国家级奖项23项,省级奖项56项,数据显示,用人单位对学生“实践能力”的满意度达92%。

“最懂西安”的定位出发,到“特色鲜明高水平应用型城市大学”的目标落地,学校的质量文化建设本质上是一场“以文化人、以质立校”的深层变革。它不仅让“质量”成为师生的共同信仰,更让“校城共生”从理念变为现实。

站在新的起点,学校将继续深耕质量文化的“西安土壤”,用“最懂”的深度、“应用”的精度、“城市”的温度,书写地方高校与城市同频共振的精彩篇章。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