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史研究
校史一

当前位置:

首页 校史研究 校史一

历史沿革

历史沿革

陕西省西安师范学校

关中书院

西安文理学院办学历史可追溯至1903年设立的陕西第一师范大学堂,其前身是创办于1609年的陕西省最高学府--关中书院。

1609年(万历三十七年),在冯从吾的主持下,陕西布政使汪可受、按察使李天麟、参政熊应占、闵洪学及副使陈宁、段猷显等官方协助,购置田亩,将其田租作为书院经费,关中书院应运而生,书院起始占地数十亩,坐北向南,校门不甚堂皇,却古香古色。书院其名取自《中庸》“允执厥中”之句。

冯从吾在关中书院执教20余年,培养弟子5000余人。其在讲学中主张在教学中“戒空谈,敦实行”“德教为先”。关中书院在冯从吾主持之下名声越来越大,西安地区及附近各县的达官显贵和学者名流纷纷捐资助修。学者尊称冯从吾先生为“讲坛之盛,旷绝今古”。日益扩大的影响使关中书院成为明中期我国北方享有盛名的知名学府。

25b89ace-a7d3-43c5-a144-751d86c96fe4.jpg

书院简介碑

冯从吾

冯从吾(1557—1627),字仲好,号少墟,陕西长安人。冯从吾幼承庭训,虽少年失怙,十三岁丧母,仍一心向学,后入太学。受业于督学关中之许孚远(静庵)门下,其“识力之卓荦,大为静庵器重”。

0032ef31-d007-4f7a-8c36-25f6f4606848.jpg

冯从吾画像

1626年(天启六年)末,魏忠贤权势日盛,因私欲得不到满足,借皇帝旨意,关中书院惨遭拆毁。1628年(崇祯元年)开始,关中书院几经复建重修,至1673年(康熙十二年),再度复修关中书院,并数次邀请“关中三李”之首李颙主讲书院。一时“德绅名贤、进士举贡、文学子衿之众,环阶席而侍,听者几千人”。1756年 (乾隆二十一年) 至1881年 (光绪七年),关中书院在几任皇帝期间较受重视,声势再度重新高涨起来。之后,因农民运动与列强入侵国力日下,清统治者无暇顾及文化教育,书院一度为之衰落,一直延续到清末。

在关中书院延绵几百年的办学历史中,其名人争至,桃李争辉,人才辈出。焦源溥、祝万龄、党还醇等,均就读于关中书院,皆颇有建树。光绪二十一年,康有为公车上书,陕西籍参加者多达55人,其中大多数人曾就读于关中书院。

陕西师范学堂

1903年(光绪二十九年),按“办理学堂,首重师范”之旨,陕西巡抚升允会同陕甘总督崧蕃、陕西学政沈为启奏关中书院改建为陕西师范学堂,学级分为优、初两级(也称两级师范学堂),优级储中等学校之师,初级储小学之师,其特点注重德育。

1909年(宣统元年),陕西师范学堂又易名为陕西师范大学堂,为当时西北五省的最高学府。学制为3年,学习合格完毕,给予师范文凭。当时,在聘请师资方面,一方面在省内选拔教习,另一方面从外省选聘教习。

bf0fdcea-e6fa-49d7-903a-97701130f5e1.jpg

两级师范学堂大门

479a911a-6fa0-4eaf-b890-e73707693f2d.jpg

两级师范教职工

陕西省第一师范学校

1912年(民国元年),国民政府教育部公布的《师范教育令》中规定,将师范学堂改为师范学校,于是,1914年(民国三年)陕西师范大学堂又易名为陕西省第一师范学校。1934年(民国二十三年),陕西省教育厅将“陕西省第一师范学校”名称再次更改为“陕西省立西安师范学校”。抗日战争爆发后,学校曾于1938年南迁至陕西西乡县,1943年(民国三十二年)8月,复迁回西安,临时安置在长安县的灵感寺,1945年迁回原址。

整个民国时期,也是陕西省立西安师范学校在战火纷飞中经受考验、艰难前行、育人救国的革命时期。这一时期涌现出了许多爱国师生。“西安事变”发生后,西师学生请愿游行,革命活动更加活跃。

b06d3b5e-e2de-4325-bfcf-31642abddaad.jpg

陕西省立西安师范学校1925年度暑期毕业同学暨全体教职员合影

8a858241-81f2-452b-b255-e752b1425636.jpg

陕西省西安师范学校

1949年5月,西安解放。人民政府接管了“陕西省立西安师范学校”,一度改名为“陕甘宁边区师范学校”,1950年恢复“陕西省西安师范学校”校名。同年,原省技艺师范、省女子师范先后并入。1952年,西安市人民政府在翠华路成立西安市师范学校,占地147亩。1954年省户县师范、1962年省幼儿师范相继并入。

1985年西安市政府批准老五中与翠华路的西安市师范学校合并,在关中书院原址恢复陕西省西安师范学校建制。1992年—2004年,陕西省西安师范学校与西安联合大学联合开展五年制大专程度小学教师的培养。

陕西省西安师范学校解放后历经十多年,毕业生遍及全省中小学。1963年根据国家调整政策,陕西省西安师范学校撤销,校址(关中书院)经陕西省人民政府批准交由西安市第五中学(老五中)使用,在校两届学生交由西安市师范学校(该校于1952年由西安市政府拨款兴建)代培。文革时期,西安市师范学校停止中师招生,1980年恢复招生,1982年启用陕西省西安师范学校名称。1985年西安市政府决定将陕西省西安师范学校与老五中合并,在“关中书院”原址,恢复陕西省西安师范学校。

2000年,陕西省西安师范学校业余党校被陕西省委宣传部授予“先进基层党校”称号。停招中师生,全面招收小教大专生,学校(关中书院)全面实现从三级师范向二级师范的过渡。

2002年1月,经原市教委批准成立“西安市小学教师培训中心”,设在陕西省西安师范学校,与陕西省西安师范学校培训部合署办公,小教培训中心主任由陕西省西安师范学校校长兼任,隶属市教委高教师范处领导,承担全市小学教师及校长的继续教育和培训工作。

2009年,陕西省西安师范学校并入西安文理学院,实现小学教育专业的办学层次提升,小学教育专业的发展步入新阶段。

陕西省西安师范学校从1985至2009年培养了近万名中师毕业生和近两千名小学教育大专生,他们已成为西安市基础教育战线的中坚力量。据2009年统计,西安市43%的小学教师毕业于该校;西安市43名小学省级教学能手中,有39名毕业于该校,70名小学市级教学能手中,有65名毕业于该校;小学特级教师中,有9名毕业于该校;西安市约有35%的小学领导干部是该校的毕业生。“陕西省西安师范学校”已成为西安教育战线的主力军,成为在西北乃至全国具有一定影响的知名品牌。

西安师范专科学校

1958年,为了满足西安地区教育事业发展的迫切需要,西安市人民政府批准成立西安师范专科学校。12个人开始筹办,初期在西安市师范学校校内办学(西安市翠华路133号),1959至1960年在雁塔路南段路西(现中共陕西省委)建一栋教学楼(兼办公)、一栋宿舍楼、一个大会议厅兼食堂两用的平房,还修建了操场。在建校过程中,师生参加修整道路、绿化植树,冬季为使教学楼提早使用,日夜轮流值班烘烤楼舍,人人为学校建设出力流汗,贡献力量。

党委书记刘钧,副校长耿丁一(主持工作),1961年余达夫任校长。

学校设中文科、数学科、理化科、政教科,学制两年。培养学生915人,还办有函授教学业务。毕业生充实了本地中学师资队伍,为西安教育事业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1963年,按照西安市委指示精神,学校停办。

1978年5月,陕西省革命委员会〔陕革发(1978)64号〕批准举办陕西师范大学西安专修科学校,校址设在南郊长安路八里村(现西北政法大学校址),1980年与西安市师范学校合并,迁至翠华路南路133号,1984年经省政府批准更名为“西安师范专科学校”,1985年4月,经市政府决定,西安市师范学校迁出,翠华路南路133号成为西安师范专科学校校址。

这一时期,张钺、翁维巽、李广林、张效臣、张毅生、胥超、刘仲宁等同志任学校负责人。

学校从恢复时的中文、数学、物理、化学4个系,逐步发展到中文、数学、物理、化学、地理、历史、政教、英语、生物9个系,1988年西安师范专科学校与陕师大签订《关于88年开办陕西师范大学西安师专本科教学点的协议书》,开始招收中文、历史、数学3个本科专业学生。设马列主义、教育心理、德育、音美4个直属教研室,另有中国地理、王维、书法、科技史4个研究室。累计培养本专科学生4633人。1981年至1986年还举办了六期中文学习班,培训日本京都短期留学生226名,开启了对外交流的窗口。

88dcf237-57a9-439f-a56c-b2c33ad5223e.jpg

首届毕业生毕业典礼

9f636115-a897-40e9-b0de-0a7340b523db.jpg

首届毕业生去实习

陕西省西安教育学院

建国初期,为解决西安师范教育和新中国教育建设实际需要不适应的问题,满足中小学教师在职学习的需求,1952年10月,西安市文教局根据第一次全国师范教育会议精神,筹建西安市教师进修学校。1953年5月15日,定名为“西安市中小学教师进修学校”。同年9月,更名为“西安市教师进修学院”。

学校筹办期间率先开设中文、数学在职班。随后,又招收历史、物理、生化等在职专科班,脱产离职学习的短期班和一年制的专科班等。1957年12个班600名学员毕业,成为解放后西安市通过在职进修培养的首批“简师”毕业的教师。初创时期,通过简师、短训、单科培训、干训等,先后培训师资及管理干部1758人。1959年,部分教师调往西安师范专科学校。学校初创期间校址多次变更,先后在东关原汇文中学、北大街圣路中学(今西安市30中),后宰门原西安市财校(今西安市4中)、五味十字12号(今西安电大)开展教学工作。1965年迁址大皮院24号。1969年停办。

1979年3月10日,西安市革委会以市革发【1979】31号文批复,恢复西安市教师进修学院。1983年4月21日,根据陕西省人民政府(83)陕政函字14号批复,成立陕西省西安教育学院。

恢复重建后,西安市教师进修学院和陕西省西安教育学院始终坚持师训和干训并举、学历教育和继续教育并重。办学形式上,除在市属各县设立函授站,举办函授教育, 为西安地区培养达到大学专科水平的在职中学教师4000余人,达到大学本科水平的中学教师500余人。学院教师在完成大量教学任务和提高教学质量方面做出的积极努力,受到了党和政府的充分肯定。先后被教育部命名为“全国成人高等教育先进学校”“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示范区” “中小学教师远程教育试点地区”。

2003年4月,经国家教育部批准,陕西省西安教育学院与西安联合大学合并为西安文理学院,升为本科院校,撤销陕西省西安教育学院建制。

ddbbae17-6011-4045-ba72-9a887f787831.jpg

b9de7626-c93e-40bd-85e0-a7691cad283a.jpg

西安大学

西安市委、市政府针对本地区创办新型地方大学的迫切需要,1980年9月,正式成立了西安大学。因创办时间早,办学成果显著,学校被选为全国新型地方大学理事长单位,成为全国新型地方大学的领头羊。1980年10月,西安大学首届招收新生640名,分11个专业,13个教学班。11月正式开学上课。学校为西安市培养了四千余名本、专科毕业生。

学校专业设置灵活多样,紧扣西安市所缺人才的要求,开设了机械设计与制造、工业电器与自动化控制、企业管理、医疗、计划统计等9个本科专业;开设了工业会计、法律、统计、国民经济计划等4专科专业。

建校之初,在学制上,既有二年或三年制的专科,又有四年或五年制的本科。在教育类型上,既有适龄青年的普通高等教育,又有在职人员进修的成人教育。

学校注重实践性教学,千方百计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早实习,多实习。同时学校聘请企业、工厂、医院、旅行社等单位的一线工作人员来校讲课;把课堂设在工厂车间、医院病房、企业单位、政府部门等多个层面,让学生真正掌握实际工作的本领。

064134a4-239a-432b-963b-2d63e6dad02f.jpg

原西安大学校门

118785e4-20c3-4262-baf3-0cd28bb6fcd2.jpg

陕西省西安幼儿师范学校

1955年9月,为落实国家关于在师范学校附设幼儿师范学科的要求,西安市师范学校内首设两个幼师班,为西安地区培养高质量、高规格具有良好职业道德的幼儿教师。幼师班的学生成为建国以来西北地区第一批专业的幼儿师范生。

1959年经西安市人民政府和市教育部门决定,西安市师范学校幼儿师范专业实行单独建制,校名为西安市幼儿师范学校,但是办公和教学仍然与西安市师范学校共用校园。1962年春,幼师班从西安市师范学校搬出,至西安市北郊龙首村独立校址办学,校名仍为西安市幼儿师范学校,是陕西省唯一培养幼儿园教师的专业学校,首任校党支部书记段秀惠、教导主任褚继昭、总务主任魏世廉。

1964年经市政府批准,西安市幼儿师范学校招收四个初中班。1955至1968年间,西安市幼儿师范学校共培养学生1572名,促进了西安地区各类幼儿园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深受幼儿园和社会的欢迎,文革期间西安市幼儿师范学校停办,龙首村校园被用作西安市75中学。

文化大革命后,西安市幼儿师范学校恢复招生,1977年3月,招收社来社去学生200名,暂在西安市师范校内上课,学制一年。

1978年初,西安市幼儿师范学校从西安市师范学校迁出,在韩森寨原36中学校正式挂牌,当年招收了通过国家统考以高中毕业生为主的学生202名,学制两年。1984年8月,西安市幼儿师范学校更名为陕西省西安幼儿师范学校,招收初中毕业生,学制三年,学校成为幼儿教师和幼儿园园长培训的中心。

改革开放推动幼教事业蓬勃发展,学校规模扩大,1988年4月,陕西省西安幼儿师范学校从东郊整体迁入太白南路,新校址占地54.51亩,建筑面积26266平方米,招生班级数量及类型不断增加。经西安市教育局批准,在原有专业的基础上,增添了小学音乐教育、小学美术教育专业班,还设立成人中专班、函授班、委培班、代培班、园长培训班。学校又与西安艺校、周至职校和41中联办幼教和美术班。陕西省西安幼儿师范学校太白校区奠基

997cff96-0a6d-4784-8ed7-d38919d6652a.jpg

西安联合大学

一、西安联合大学的建立及“一校两院”时期

1990年9月,经国家教委同意,西安市政府决定将西安师范专科学校和西安大学合并组建西安联合大学。中共西安市委组建“中共西安联合大学临时委员会”,学校实行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下设师范学院和职业技术学院两院,校部设在西安联合大学师范学院。1993年7月,市委决定对西安联合大学的管理体制进行调整,实行“一校两院,院为实体”,撤销西安联合大学临时党委,设立西安联合大学师范学院(地址是西安市翠华路南路133号)和西安联合大学职业技术学院两个临时党委。

27d6513d-6add-4724-bf21-194cd2b0ea41.jpg

de39bc72-f900-487a-b7bd-e199444147fb.jpg

二、西安联合大学实质性合并时期

1997年西安市政府投资2.4亿元在陕西省西安市太白南路168号建设新校园,校园占地面积662亩,建筑面积约14万平方米。1999年1月,中共西安市委任命西安联合大学领导班子,成立西安联合大学临时党委。1999年6月,学校召开西安联合大学第一届党员大会。2000年7月,西安联合大学从地域和人员上进行实质性合并,学校迁至太白南路168号新校址。2001年学校进一步深化人事制度改革,重新聘任了中层干部,同时顺利实施了全员聘任制。根据西安市人民政府市长办公会会议纪要(2002年6月10日),原则同意西安联合大学《关于专升本问题的紧急请示》及《西安市人民政府关于提高西安联合大学办学层次改善办学条件的意见》,成立西安联合大学专升本领导小组。据此,按照教育部关于本科院校的设置要求,全校师生奋力拼搏,2003年3月1日通过教育部高校设置委员会专家评审,2003年11月1日学校举办“西安文理学院”(西安联合大学撤销)挂牌庆典大会。西安联合大学历任主要领导有:刘仲宁、胥超、宋怀德、韩靖寇、赵节民、王学民、张道宏。

三、办学成果

师范学院成功组织全省师范教育研究年会;全国师专教育研究年会;《唐都学刊》(社科学刊)两次获全省高校文科学报编辑质量评比一等奖,并在全国首届高等学校社科学报评优活动中被授予“首届全国百强社科学报”荣誉称号;成功举办了三届全国性的王维研究学术会议;1997年师范学院大学生志愿者小分队被国家教委等12个部委联合授予“中华扫盲奖”。

1995年职业技术学院举办“总结经验坚持改革之路,继往开来,再创建校新业”的系列主题纪念活动。工业设计系不仅在陕西省内的设计教育领域产生了巨大影响,也在国内具有一定的影响力,保持了两个第一:在全国范围内第一次将原“装潢”专业改为“视觉传达设计”方向,第一次将“VI”课程引入到中国的设计教育中;创立了视觉传达设计课程体系。

西安联合大学实质合并后,修订出台学籍管理细则、教学工作规范、学科专业建设规划等34种文件,修订人才培养计划和本科教学大纲,开设跨系选修课,推进教育教学改革,召开学校首届教育教学改革研讨会。出版专著近百部,主编参编教材93部,发表论文3000余篇。承担省级以上科研项目及合作项目100多项,获省、市级科技进步奖、人文社科奖及教学成果奖励60多项。学校还设有西安历史文化研究所、影视文化研究所、王维研究室、科技史研究室、数学史研究室、书法研究室。2002年《唐都学刊》被评为全国文科类核心期刊。

学校积极对外交流,接收日本、美国学生来校学习,与日本京都造型艺术学院、乌克兰矿业学院建立合作关系。

全国第三次后勤社会化改革会议在西安召开,学校被评为“陕西省高等学校后勤社会化改革先进单位”,上百所高校来学校参观学习。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焦点访谈》《中国教育报》等媒体宣传报道了学校。

2002年陕西省委教育工委、陕西省教育厅联合发文,命名学校为全省教育系统“文明校园”。

西安联合大学办学12年,学科专业与层次规模快速发展,从初期12个系 ,1600名在校生(本科生267名),3个本科专业,398名教职工,发展到西安文理学院成立前的2个学院9个系1室,1个成人教育学院,29个本科专业,4800名在校生(本科生1300名),教职工519人。累计培养毕业生10944(本科1970名)人。为提升学校办学层次,向本科院校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西安文理学院

2002年,西安联合大学党委提出“以专升本为纲,以文明校园建设为动力,推动教学和全面工作”的口号,用专升本统领学校一切工作。2002年5月,陕西省教育厅高校设置评议委员会专家组来校考察,认为学校已具备升本的基础和条件。

2003年3月1日,学校专升本顺利通过了教育部高校设置委员会专家评审。2003年4月16日,教育部下发《关于同意设置西安文理学院的通知》(教发函〔2003〕133号),同意西安联合大学与西安教育学院合并组建西安文理学院。2003年11月1日,学校举行挂牌庆典大会。学校升格为本科院校是学校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里程碑。

0c63a80d-52b4-4db4-9eef-516426a72893.jpg

130a072c-6ef3-4c14-9f3b-3014a0bd9725.jpg

两所中师学校相继并入

2006年10月26日,西安市政府常务会议研究,决定将陕西省西安幼儿师范学校整建制并入西安文理学院。2009年6月,西安市政府决定将陕西省西安师范学校整体并入西安文理学院。至此,西安文理学院形成了学前教育、初等教育和高等师范教育相互贯通的教师培养体系,为西安基础教育发展提供了优质师资保障,实现了师范类专业全覆盖。

9efcc0fe-6af6-46db-8f4e-7f0095c073cb.jpg

6b839c93-c6c9-441c-b878-3cfd52849ad8.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