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9月24日下午,在西安文理学院弘文楼H0356,马院《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研室举办了集体备课研讨交流活动,备课会围绕《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第一章《进入近代后中华民族的磨难与抗争》展开研讨交流。活动由宋新邵老师主持,杨永庚老师主讲,《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研室王舵老师、薛浩老师、赵华老师、陈勇老师、杨宗凡老师,赵俊老师(纪委有会议请假)参加了本次活动。
杨永庚老师分享的专题为《进入近代后中华民族的磨难与抗争》,主要内容如下:本章标题本身就蕴含着深刻的辩证关系:“磨难”是冲击与挑战,“抗争”是回应与探索。我们的教学核心,就是要把这种“磨难如何引发抗争,抗争又如何升华对磨难的认识”的内在逻辑讲清楚、讲透彻。
一、紧扣一个核心命题:近代中国社会主要矛盾的确立
本章的所有内容,最终都是为了引导学生理解并认同近代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教学定位:本章是全书的总起,而“社会主要矛盾”是本章的理论总纲。一切史实的讲述都应指向这一核心命题。如何呈现:避免直接抛出结论。应通过史实,让学生自己“感知”到这对矛盾是如何从无到有、从次要到主要、不断激化的。
帝国主义与中华民族的矛盾:通过鸦片战争、甲午战争、八国联军侵华等事件,展示矛盾如何从通商、签约到割地、赔款,直至企图瓜分中国,一步步激化。
封建主义与人民大众的矛盾:通过清政府对内镇压太平天国、维新派,对外妥协投降的史实,展示封建统治集团已成为阻碍社会进步、维护落后生产关系的势力。
深度思考:讲清这两对矛盾并非平行,而是交织在一起。帝国主义是封建主义的靠山,封建主义是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这为理解后续一切救亡图存运动的性质(反帝反封建)奠定了基石。
二、剖析“两层磨难”:不仅是主权沉沦,更是文明自信的危机,“磨难”二字,需从两个层面深入解读,避免扁平化。
1. 第一层:国家与民族的“实体性磨难”
内容:领土被割占、主权遭侵蚀、人民受奴役。这是最直观、最感性的磨难。通过一系列不平等条约的签订,让学生直观感受国家是如何“滑向深渊”的。
2. 第二层(更深层):文明与精神的“心理性磨难”内容:这是本章教学的升华点。“天朝上国”观念的破灭,传统儒家思想体系应对现实的无能,带来的是一种前所未有的存在性危机和文明自信的崩塌。
深度思考:从“师夷长技以制夷”到“中体西用”,再到“维新变法”,其背后是中国人对自身文明定位的艰难调整:从“技不如人”到“制不如人”,最终开始触及“思想文化不如人”。这种精神层面的磨难,比物质层面的损失更为深刻,也更能解释为何后来的抗争会如此激烈和不屈不挠。
王舵老师、薛浩老师、赵华老师等先后对杨永庚老师的分享做了发言,提到杨老师的导入做得很细致,材料丰富,对历史史料非常了解,值得自己在教学中借鉴,另外在教学中特别注意把当前发生的热点事件融入教学之中,设计很好。此外指出杨老师的课堂教学内容丰富,资料相当详实,形式多样,主题突出,包括补充的中国近现代史的分期资料深入透彻等等。
大家谈到此次交流活动收获很大,对第一章这段历史的教学有了不一样的认识,期待今后继续多多交流,共同提高。
